科研+产业双轨并行——陕煤地质研究院重塑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价值
在黄河“几字弯”的毛乌素沙地南缘,曾是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煤矿塌陷区,如今已蝶变为梯田层叠、作物丰茂的生态修复示范基地。这背后,是陕煤地质研究院以“科研+产业”双轨并行理念,让生态修复从“表面复绿”走向“深层焕活”,重构生态修复逻辑的生动实践。
科研破题:从土壤改良到生态韧性,筑牢修复根基
生态修复的核心是修复土壤,而非仅停留在覆盖植被的表面功夫。研究院认识到,煤矿塌陷区的土壤问题远不止“缺绿”——沙化严重、肥力枯竭、保水能力几乎为零,若只靠种植耐旱树种治标,生态系统终将因土壤本质未变而脆弱不堪。为此,研究院以科研为先导,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组建专项团队,从土壤机理研究切入,一场旨在让土地重获生命力的土壤重生攻坚战就此展开。
在神木市孙家岔镇海湾村河畔煤矿塌陷区项目中,通过取土化验制定方案,再以保水剂研究提升保水保肥能力,搭配松土+绿肥+有机肥技术,一年多便让土壤有机质增15%、沙化降20%,为后续作物种植打下坚实基础。
科研的深度,更体现在精准适配的技术逻辑上。团队还通过对照实验筛选出苜蓿、西农大彩色玉米等经济作物,搭配樟子松等乡土树种,构建经济作物+碳汇林立体生态系统,既解决土壤改良问题,又为后续产业发展预留空间。
产业赋能:从单一修复到链条延伸,激活可持续价值
“复绿”只是起点,让修复后的土地持续释放经济与生态效益,才是生态修复的长久之道。研究院以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构建为路径,成功将塌陷区从生态治理点升级为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产业发展极,让土壤的改变不仅带来绿意,更带来收益。
2021-2023年完成采空区充填等基础工程后,布局50余亩设施种植区(种番茄、樱桃)、露天种植区(种玉米、糜子)及外围碳汇林,形成生态与经济互补格局。同时推出基地+煤矿+农户模式:基地供技术种苗,煤矿投基建,农户参与管理,每年新增收入约50余万元,带动家门口就业;未来还计划拓展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延伸产业链价值。
双轨协同:从短期见效到长效运营,重构修复逻辑
研究院科研+产业双规并行的生态修复实践,构建起了科研—产业—生态深度联动的良性循环,彻底打破了传统修复中工程竣工即任务终止的短期思维局限。
在科研支撑产业方面,公司依托地勘行业技术优势,建立生态修复数据库,开发量化评价系统。在产业反哺科研方面,项目运营产生的收益,一部分用于科研团队的后续研究,如温室大棚中规划的地热能交换系统、土壤质量常态化监测项目;同时,产业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成为科研的新方向。
更重要的是,这种双轨模式让生态修复实现长效化。项目团队不仅对修复区的地质灾害、含水层、水土污染等开展常态化监测,防范采空塌陷隐患,还通过基地运营+技术输出的方式,将“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与生态农业协同发展”模式惠及更多区域。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矿山‘复绿’,更是要通过科研与产业的结合,让修复后的土地成为‘生态安全屏障’与‘民生保障基地’,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研究院公司党委书记蒋同昌这样说道。
从塌陷区到郁郁葱葱的生态修复基地,研究院公司用实践证明:当科研的深度与产业的温度相遇,受损土地不再是生态包袱,而是转化为承载绿色发展、滋养民生福祉的价值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