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风采】老茧里的坚守:凉水井矿业检修班的“设备守护记”
凉水井矿业开拓队检修班的徐彦云手上,那层十余年与井下电气设备“较劲”磨出的老茧,是班组里人尽皆知的“集体印记”。在这个35人的检修班组里,老茧不仅是每个人掌心的“勋章”,更是整个班组对设备故障“零容忍”、对安全生产“全兜底”的较真底色——他们总说“设备不闹脾气,工友们下井才踏实”,这句藏在硬作风里的暖心话,早已刻进班组的骨子里。

即时攻坚:啃下新设备“硬骨头”
今年队里换新掘锚机时,配套设备的屏显参数密密麻麻,说明书厚得像砖头,成了横在班组面前的“头道坎”。老周蹲在设备旁搓着手心的老茧,“这比老掘进机复杂十倍,不知道要琢磨到什么时候。”
没等大家犯愁,检修班的“即时攻坚”机制迅速启动,作为班长的徐彦云翻看着说明书,笔在纸页上戳得“咚咚”响:“不能等!咱分两步走——找厂家要技术手册,班组分头啃参数。”话音未落,他已拨通厂家电话,嗓门亮得压过了车间的噪音。
挂了电话,他把记满两页纸的基础参数扔给老周:“这是问来的要点,红笔标了适配工况,下午开‘小课堂’,咱带着大家捋故障代码。”检修班早有“传帮带+即时学”的规矩:新设备到岗,技术骨干牵头分任务,老工友攻基础参数,年轻工友查技术资料,厂家调试时全员记笔记,当天就整理成“班组技术台账”——靠着这股实干劲儿,原本预计一周才能上手的新设备,三天就实现了基础操作。

故障复盘:经验共享筑“技术堤坝”
试机那几天,眼看就要下班,掘锚机液压站和智能化集中控制仓突然断了通讯,几个检修工围着设备查了俩小时,也没理出头绪。“明天早班要试生产,今晚必须拿下。”徐彦云抹了把脸,转头让小张把排查步骤一条条捋成笔记,自己则和老周拆了通讯接口护盖,借着矿灯的光,一根线一根线地测导通。
凌晨一点,当设备发出“滴”的一声轻响,通讯指示灯稳稳亮起时,俩人才像泄了气的皮球靠在工具箱上。第二天一早,小张发现桌上多了两本笔记:一本是通讯故障排查流程,步骤标得明明白白;另一本是老周整理的“线路检测易错点”,旁边还画着简易接线图,特意标注着小张“昨天卡壳的地方”。
这样的“故障复盘笔记”,班组每个人都有一本,攒了满满一柜子,哪个师傅擅长处理液压故障,哪本笔记里藏着电气线路的“暗门”,年轻人都门儿清——遇到棘手的问题,翻开对应的笔记,总能找到带着温度的解决方案。

应急联动:24小时响应“不掉线”
对检修班来说,设备故障从不会“挑时候”,班组的手机永远24小时开机。上周三半夜三点,井下永磁电滚筒设备突然报故障乱码,值班人员打电话时声音都在发颤,徐彦云刚躺下没多久,翻起身就往矿上赶。
井下巷道里,老周带着两个年轻人早已支起临时工作台拆护罩,一人递工具,一人记数据,矿灯把影子投在巷壁上忽大忽小,徐彦云边跟厂家沟通边画简易示意图。天刚蒙蒙亮时,设备终于恢复正常。升井路上,小李松了一口气:“咱班组这反应速度,真没的说。”徐彦云笑了:“是咱班‘应急联动岗’的规矩硬——‘值班人员盯现场,技术骨干联厂家,年轻职工记流程’都刻在心里才能让设备尽快‘痊愈’!”
如今,检修班的“三件宝”在矿上出了名:随着设备更新而不断增厚的“技术台账”、写满实操心得的“故障笔记”、24小时在线的“应急联动群”。阳光透过车间的窗户照进来,徐彦云正用那只布满老茧的手,给新入职的年轻人演示如何快速查找设备故障——那双手和班组里的每双手一样,都在默默守护着一个信念:守护设备,就是守护工友的安全,班组拧成一股绳,再难的坎都能迈过去。